查看原文
其他

追思丨刘学洙:上善如水——记新闻人张善炬

刘学洙 新三届 2020-08-25

        老编的话:今天是新三届学友、人民大学新闻系82届毕业生张善炬去世八周年的忌日,本号选编刘学洙先生的一篇旧文,以志纪念。


张善炬(左)与作者刘学洙。


        善炬与病魔进行7年的顽强斗争之后,终于在2009年8月24日19时溘然长逝,享年60岁。


        善炬是我这一生亲见亲知的一位极真诚、极执着、毕生无怨无悔,把赤诚之心,无保留地贡献给他所至爱的新闻事业的英才。1982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高才生张善炬毕业后分到贵州日报社。我与他相处、相交、相知,直至他生命的最后岁月,他是我最敬重、最钦佩的同行之一。


        他与我可谓知心挚友,但私交甚淡,也许他的秉性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善炬不论我在职或退休,与我交往总是非常低调、平淡、寡言,但却坦诚,无遮无掩,心迹光明。对他的新闻创意与写作,我每每发出真心的激赏,甚至有时达到偏爱的程度。但他对我既尊重也不苟同,是同仁中最能直抒不同意见的业务高手。


张善炬与同事在贵州日报门前


        1987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要报社抓一批有分量的贵州发展商品经济的典型,其中指名要写罗甸早蔬菜,这任务交给善炬了。善炬采写的《罗甸早菜之战》见报后,省委领导甚为赞赏,对我说,这篇报道,把罗甸早菜对贵州商品经济的普遍意义写出来了。这类报道,出自善炬之手,不胜枚举。


        善炬的新闻创新能力,在他派驻首都近一年的采访中才华绽露。他未写什么鸿篇大作,全部以《首都见闻》的千字文形式,捕捉改革开放大时代的小故事,以小见大,新颖,富有思想性,可读性强。至今翻开当年他所传递信息和思想光芒,比如,他写的《民主政治大势所趋》《和谐气氛》《今秋流行歌:让世界充满爱》《“高调”不能再唱》等题目依然不过时,却觉历久弥新。他是大手笔写小文章的高手。


张善炬在采访


        当然,他一生也写过许多大文章。刚来报社不久,发表的《新生产力的挑战——桂花风波》,写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发展商品经济出现的新问题。稿子经我之手,读之不禁击节叫好,我当即以激奋的心情,在他的长通讯许多精彩段落中插加了不少加黑体字的“编者按”,这在贵州日报版面上是一种特例突出处理。


        他与我及张光宗三人合作采写的贵阳市城建巡礼《跨世纪的工程》长通讯,清新活泼,立意高而切入点支撑点小,多半剪取一件件有意义的细节,说明大问题。我是自知写不出这样风格的文章的。此文发表于1993年4月,是贵阳山城巨变的最早有特色的历史纪录。


张善炬在会议中


        现在回想起来,由于人所共知的人为原因,善炬施展才华的时间和空间还是受到不应有的局限的。善炬辞世后,一位广州朋友打电话给我,带着哀伤的声调说:“善炬生命是灿烂的!”他的同窗好友网上有警句云:“此生若有价值,不在长短!”这样的评语是我等人同此心的。


        在善炬身患重病之后,一次我去与他闲谈,偶见墙上挂有甘惜分书赠给他的小斗方,在我的探问下,善炬出示了几封甘惜分给他的信,读后才知,这位中国新闻学泰斗是把善炬看作是他一生新闻教学生涯最为得意的高足之一。


甘惜分教授给张善炬的题诗


        善炬辞世后,我向他的夫人刘世芳索取并拜读了甘老的6封信函。每封信都是用白宣信纸毛笔书写,这样的学者兼老革命的书简,是书法精品,也是学术和人文精品,以甘惜分的身份,是有很高文物价值的。当然,更让我震撼的是甘老那许多语重心长、爱护备至的话语。如此师生深情,堪动天地。


        2005年夏,是善炬患病3年之后,经过治疗,病情有所稳定。一次,我去他家看他。谈及一些新闻工作的事,他兴致甚高。我劝他有空不妨写写一些自己的经验心得。没想到不多日,一篇长达万余言的《拜托,留下细节》大文,即展现我的眼前。


甘惜分教授给张善炬的书信


        我一口气读完,向时任省委宣传部部长的省委常委李军同志推荐。不久,2005年第四期《新闻窗》全文大篇幅刊登了此文。8月28日,李军同志给报社社长总编黄汉林、干正书两同志写了一信,指出:“作者以自己丰富的编采实践,阐述了当好记者、名记者的诀窍:胸中有大局,笔下有细节……记者如此,各行各业如此。建议报社在组织业务学习时,请同志们认真读一读这篇文章。”随后,新华总社刊物《中国记者》也全文刊载了这篇文章。


        更让我意外的是,这样的洋洋洒洒万余言的佳枸,是他身患癌症之后,病情稍有好转,以一整天两个夜晚的时间,一气呵成的。当时,我听世芳说,善炬两个夜晚都是写着写着,竟不知“东方之既白”。我实在感动,又心疼,懊悔不该让善炬如此抱病写作。如今,我庆幸善炬给我们贵州新闻界同仁留下了这篇不可再得的宝贵遗作。它是善炬新闻生命的最后一曲绝唱啊!


左为张善炬


        善炬去世的噩耗震惊了他分散全国各地的同学。这几天,在网上看到他们大量悼文、悼诗、题辞。有人还找出了善炬毕业时的照片。那是一张黑白照片,拍摄于1982年。上面有善炬自己的题辞:“我喜欢黑白分明,可事情总没有那么简单。”他穿一深色衣裤,蹲在雪地上,周围白茫茫一片,而他是那么清俊,目光远望。


        在同窗的帖子里,有的称他是“有人格的大写的新闻人,”“他会在天国看到他的良知和勇气,终将被这个世界记住。”那天善炬的追悼会是下午四时举行,善炬的同班好友张伟光于4时零5分,在网上发告贴:“各位同学,现在,下午四点刚过,请让我们向着贵州方向,向善炬安详鞠躬,默哀。”


左为张善炬


        1999年11月,善炬50岁生日前夕,我曾以著名画家鲁风所作的红梅条幅,精裱后持赠善炬。我以傲霜红梅祝福善炬。过了许多年,前年春节前夕,忽闻叩门,开门一看,善炬与夫人世芳,双双抬一大块长方形木雕工艺品赠我。那是用树根压平精制的挂画,洁白的底色,四周淡墨花框,中央镶褚色的树根,盘曲如虬龙,上面刻着两行草书:“上善如水  大真无争”。


        这幅珍贵的礼物,我一直悬挂在我的客厅里,朝朝暮暮,总见那善炬赠我的八个大字。如今,善炬骤然离我而去,睹物思人,不胜唏嘘。


        “上善如水”,是老子的一句名言,“大真无争”,是善炬从《老子》“水善万物而不争”这句话改创出来的,表现一种彻底通透顿悟。


    (作者为贵州日报社原社长)


本号获许可推送,图片由张善炬家人提供


伤逝:人大新三届专题

胡舒立:大真无争张善炬

范蔚萱:好汉与书生

鲁晓晨:新闻人虽力薄而努力不懈

静茵:雪域高原的悄悄话

祁林一路走好,天堂没有杀戮没有伤害

胡舒立:黎海波的胸中丘壑

同学中英语最棒的那位,最先走了……

杨莉莉:红叶时节忆海波

他的理想是不受钳制写自己喜好之文

吴思:擦桌子的“主义”——我和吴方的问答

顾晓阳:怀念老同学吴方

送别学友曹征海

肖玉环:长歌当哭  送君远行

肖玉环:告别白南生

怀念阿彭,第一个苍茫远行的同窗好友

天堂的尚可,永远的怀念

陈相成:老何的纯真,像大理三月的蓝天

徐建:"勿忘我" ——忆纪刚同学

田文:一个为爱而生的女人

杨劲桦:在西藏祭奠田文

青春田文,墓碑隔不断的思念

李奇志:记忆永恒——小波小事

刘继杰:留得文字在人间

钟明:我印象中的王小波

刘晓阳:地久天长——忆王小波(上)

刘晓阳:地久天长——忆王小波(下)

王毅:说真话的勇气与智慧

龚炽荣:一起去北京上学的伙伴


廿年不忘:王小波专辑

刘晓阳:王小波的教训

刘晓阳:地久天长——忆王小波(上)

刘晓阳:地久天长——忆王小波(下)

李奇志:记忆永恒——小波小事

刘继杰:留得文字在人间

钟明:我印象中的王小波

王毅:说真话的勇气与智慧

王小平:有弟当如王小波

王小平:王小波结婚记

李大兴:大木仓胡同树影依然

李大兴:回忆早年的王小波

李静:王小波退稿记

房伟:留得生前死后名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关注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